Keyboard shortcuts

Press or to navigate between chapters

Press S or / to search in the book

Press ? to show this help

Press Esc to hide this help

宇宙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

关于存在、时间和我们从何而来的新理解

2025-09-23


开篇:一个深夜的疑问

你是否曾在某个深夜,独自站在阳台上,仰望满天繁星,突然被一个问题击中: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?

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。那是一个停电的夜晚,城市罕见地陷入黑暗,星星却格外明亮。我盯着天空,脑海里不断冒出一个又一个问题:第一颗星星是怎么来的?在它之前是什么?如果什么都没有,那“没有“又是什么?

长大后,我学了物理,知道了标准答案——大爆炸、138亿年、宇宙膨胀——这些词汇我都能说出来。但那个童年夜晚的疑问从未真正消失。它像一颗种子,埋在心底,等待着某个时刻重新发芽。

而这个疑问,正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问的终极问题:一切的起点在哪里?

如果宇宙始于大爆炸,那大爆炸之前呢?如果说之前什么都没有,那“没有“又是什么?为什么会有东西,而不是什么都没有?

今晚,让我们抛开那些让人头疼的公式和术语,像朋友聊天一样,聊聊一个可能会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想法:

也许,宇宙根本没有开始。 也许,它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。

第一章:如果宇宙是一首歌

闭上眼睛,想象一下。

不是想象宇宙大爆炸的画面——那种从一个点突然炸开、碎片四散的景象。让我们换个角度:想象你听到了一首歌。

这不是普通的歌。它没有第一个音符,也没有最后一个音符。它一直在唱,永远在唱。当你开始听的时候,它已经唱了无限久;当你停止聆听,它还会继续唱无限久。

“这怎么可能?“你可能会问,“每首歌都得有个开头啊!”

真的吗?

想想你最喜欢的那首歌。当你在脑海中回放它时,你真的是从第一个音符开始的吗?更多时候,我们记住的是副歌,是最打动我们的那个旋律。歌曲在我们的记忆中,往往是一个循环,一个永恒的当下。

宇宙可能就是这样。

我们以为看到了它的开始——138亿年前的大爆炸——但这可能只是我们的“听力范围“。就像狗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高频声音,也许存在着我们无法感知的“宇宙之歌“的其他部分。

记得《盗梦空间》里那个永远下坠的楼梯吗?彭罗斯阶梯,看起来一直在上升,但其实是个闭环。宇宙的时间可能也是这样——看起来有方向,但实际上可能是某种我们还无法完全理解的循环。

第二章:为什么我们听到了“开始“

让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。

想象你站在一条河边。河水缓缓流过,你能看到上游几百米,下游几百米。在你的视野范围内,河流似乎有个开始和结束。但你知道,河流远不止于此。你看到的“开始“,只是你视线的边界。

我们对宇宙的观察也是如此。

光速是有限的,每秒30万公里。这意味着,当我们看向远方,实际上是在看向过去。看到1光年外的星星,就是看到它一年前的样子。看到100亿光年外的星系,就是看到100亿年前的宇宙。

最远我们能看到的,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——大爆炸后38万年的“婴儿照“。再往前,宇宙是不透明的,就像浓雾中什么都看不见。

所以,我们说的“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“,更准确地说应该是:“我们能看到的宇宙历史是138亿年”。这就像站在河边的人说“这条河只有几百米长“一样。

但河流的源头在山里,大海在远方。宇宙的“全貌“,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观察范围。

最近,詹姆斯·韦伯望远镜发现了一些“不该存在“的星系——它们太成熟了,太大了,不像是宇宙初期该有的样子。就像在幼儿园里发现了博士生。这让科学家开始思考:也许我们对“开始“的理解需要更新了。

第三章:存在的舞蹈

现在,让我们谈谈为什么宇宙能够“永远存在“。

想象一对舞者在跳华尔兹。一个叫“创造“,一个叫“湮灭“。他们永恒地旋转着,当创造向前一步,湮灭就后退一步;当湮灭转身,创造就相应地移动。他们保持着完美的平衡,永不分离,永不停歇。

这不只是诗意的想象。量子物理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空的空间里,也在不断地有粒子对产生又湮灭。正电子和负电子突然出现,然后瞬间消失。能量借来又还回。整个宇宙像是在呼吸,一呼一吸之间,万物生灭。

还记得小时候玩的跷跷板吗?一边上去,另一边必然下来。宇宙的存在就像一个完美平衡的跷跷板——物质在这边,反物质在那边;正能量在这边,负能量在那边。总和永远是零。

“等等,“你可能会问,“如果总和是零,那我们看到的这些星星、星系、包括我们自己,是怎么回事?”

好问题!这就像问:如果跷跷板是平衡的,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它在动?

答案是:正因为它在动,我们才存在。

宇宙不是一个静止的零,而是一个动态的零。就像0可以写成(+1)+(-1),也可以写成(+100)+(-100),甚至可以写成无限复杂的组合。我们,以及我们看到的一切,都是这个“动态零“的涟漪。

第四章:为什么“无“不能真正存在

让我们做个思维实验。

试着想象“绝对的无“。不是黑暗——黑暗还是某种存在。不是空间——空间本身就是某种东西。是彻底的、绝对的虚无。

你做不到,对吧?

这不是你的想象力不够。而是“绝对的无“本身就是个悖论。因为一旦你定义了“无“,它就变成了“有“——有了一个定义,有了一个概念。

就像那个古老的禅宗公案:空杯子里装着什么?答案不是“什么都没有“,而是“装着空“。

物理学家发现,即使是最完美的真空,也不是真的“空“。那里充满了量子涨落,虚粒子不断产生又消失,能量场永不停息地振动。就像即使在最安静的夜晚,如果你仔细听,还是能听到某种嗡嗡声——可能是血液在耳朵里流动的声音,可能是地球本身的低频振动。

完全的寂静是不存在的。 完全的虚无也是。

这就是为什么肯定“有“而不是“无“。不是因为某个神奇的时刻让“无“变成了“有“,而是因为“无“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存在。存在是唯一的选择。

就像问“为什么1+1等于2“一样,有些事情不需要原因,它们就是现实的基础。存在,就是这样的基础。

第五章:看不见的95%

现在让我告诉你一个会让你重新审视周围世界的事实:

我们能看到的一切——所有的星星、星系、行星、包括你我——只占宇宙的5%。

剩下的95%呢?

想象你是一条生活在深海的鱼。你的整个世界就是水。你游泳、呼吸、生活在水中,但你可能永远意识不到水的存在。对你来说,水不是“某种东西“,而是“无“,是背景,是默认状态。

只有当你跃出水面的那一刻——如果你能的话——你才会突然意识到:“哦,原来我一直生活在某种叫’水’的东西里!”

暗物质和暗能量就是我们的“水“。

它们不发光,不吸收光,不反射光。我们的眼睛看不见,最精密的仪器也检测不到。但它们确实存在——通过引力,通过宇宙膨胀的方式,它们悄悄地告诉我们:“嘿,我们在这里。”

就像风本身看不见,但树叶的摆动告诉我们风的存在。暗物质看不见,但星系的旋转方式告诉我们它必须存在。否则,星系早就飞散了,就像松手的旋转木马。

这95%的未知,不是bug,是feature。它提醒我们保持谦虚。就像古老的地图边缘写着“这里有龙“,宇宙的大部分领域仍然写着“待探索“。

而这,正是奇妙之处。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一切,那该多无聊啊!

第六章:时间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

我们总是说时间“流逝“,好像它是一条河,而我们是河上的船,被动地向前漂流。

但如果我告诉你,时间可能更像一棵树的年轮呢?

每一圈都在那里,同时存在。没有哪一圈比另一圈更“现在“。我们感受到的“流逝“,可能只是我们的意识在年轮中移动,就像唱针在黑胶唱片上移动。

音乐一直都在唱片里,完整的,永恒的。是唱针的移动创造了“播放“的体验。

爱因斯坦说过:“对我们这些相信物理的人来说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顽固的幻觉。“他不是在说诗意的话,而是在描述相对论的数学结果。

想想你最珍贵的记忆。那个夏天的午后,那个初吻,那个拥抱。它们真的“过去“了吗?还是一直在时空的某个坐标上,永恒地存在着?

电影《星际穿越》里,主角在五维空间中看到了时间的真相——所有的时刻同时存在,像书架上的书。他可以翻到任何一页,但不能改变已经写好的故事。

也许死亡不是终点,只是唱针离开了唱片。 也许出生不是开始,只是唱针落下的地方。 歌一直在那里,永远在那里。

第七章:宇宙在计算什么?

如果宇宙是一台超级计算机,它在计算什么?

答案既简单又深刻:它在计算它自己。

就像你现在正在思考“思考“这件事。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时,你就创造了一个循环:思考思考的思考……无限递归下去。

宇宙就是这样的递归。每个粒子都在“计算“如何与其他粒子互动,每个互动又影响下一个互动。就像康威的生命游戏——几个简单规则,却能产生无限复杂的模式。

你知道最神奇的是什么吗?

你的大脑——那个1.5公斤的器官——包含的神经连接数量,超过了银河系的恒星数量。当你思考宇宙时,从某种意义上说,一个小宇宙正在思考大宇宙。

镜子里有镜子,镜子里的镜子里还有镜子。无限的自我映照。

记得小时候,理发店里相对的两面镜子吗?你的影像无限延伸,越来越小,消失在看不见的远方。宇宙的自我认知就像这样——每个层次都映照着整体,每个部分都包含着全部的信息。

这不是比喻,是字面意思。物理学家发现,黑洞的信息不是存储在体积里,而是在表面上。三维的信息可以完全编码在二维表面。这叫全息原理。

也许我们都是宇宙全息图的一部分。打碎一张全息照片,每个碎片仍然包含整个图像,只是模糊一些。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碎片,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,只是清晰度不同。

第八章:我们是宇宙认识自己的方式

卡尔·萨根说过一句话,每次想起都让我起鸡皮疙瘩:

“我们是宇宙认识自己的方式。”

不是比喻。不是诗意。是事实。

你的身体里的每个原子都来自恒星。不是某颗恒星,是很多颗。你的左手可能来自某颗超新星,右手来自另一颗。你是名副其实的星尘。

但更深刻的是:当你仰望星空,思考宇宙的起源时,这实际上是宇宙在思考自己的起源。

就像海洋升起一个浪花,浪花回望大海,问:“我从哪里来?“答案是:你就是海,只是暂时升起的海。

我们不是宇宙中的外来者,努力理解一个陌生的世界。我们就是宇宙本身,暂时聚集成人形,获得了自我意识,然后回望自己,充满惊奇。

每当你学到关于量子物理的新知识,那是宇宙在了解自己的量子本性。 每当你欣赏落日的美,那是宇宙在欣赏自己的美。 每当你爱某人,那是宇宙在爱自己。

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不仅不会减少奇迹,反而增加奇迹。因为每个发现都在告诉我们:我们参与的这个存在游戏,比我们想象的更奇妙,更深邃,更有意义。

第九章:连接的奇迹

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个反直觉的事实:两个曾经相互作用的粒子,无论分开多远,都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连接。改变一个,另一个立即响应,快过光速。

爱因斯坦称之为“鬼魅般的远距作用“,他不喜欢这个想法。但实验一次次证明,这种连接是真实的。

如果两个粒子可以这样连接,那么我们呢?

想想看,你身体里的原子曾经可能和现在远在仙女座星系的某个原子是邻居。在某颗恒星的核心,它们肩并肩地待了几百万年,然后超新星爆发,各奔东西。

几十亿年后,一个成为了你的一部分,另一个飘向了250万光年外。

它们还记得彼此吗? 它们还在某个量子层面上纠缠着吗?

当你感到孤独时,记住这一点:你和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不是诗意的联系,是物理的、真实的联系。你呼出的每个原子都会成为别人的一部分。莎士比亚呼出的某个原子可能正在你的肺里。

我们都是一个巨大的、相互连接的存在之网的一部分。每个振动都会传遍整个网。你的存在,真的很重要。

结尾:回到那个深夜的疑问

现在,让我们回到开始的地方。

回想那个童年的深夜,当我问自己“第一颗星星是怎么来的“时,我现在终于有了答案:

也许星星一直就在那里。就像一首永恒的歌,它不需要有人把它“创作“出来。它就是存在本身。而最美妙的是,当我们仰望星空,当我们提出这些问题,我们就证明了自己是这个永恒之歌的一部分。我们就是宇宙用来欣赏自己的眼睛。

如果那个童年的我能听到这个答案,他可能会问:“那我和星星是朋友吗?”

是的,我会告诉他,我们是用同样的星尘做成的老朋友。

现在我想对你说同样的话:

也许宇宙没有开始,就像圆没有起点。也许我们一直在问错问题。不是“宇宙为什么存在“,而是“存在如何展现为宇宙“。

真正的奇迹不是宇宙如何开始,而是它就在这里。

更奇迹的是,你就在这里。

作为宇宙140亿年演化的结果(或者是永恒之歌的一个音符),你坐在这里,读着这些字,思考着存在的意义。你的大脑——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东西——正在处理这些想法,产生新的连接,创造新的理解。

这不是巧合。这是宇宙认识自己的必然过程。

而这里有一个更深的问题:假如我们理解了宇宙的存在,是否我们就理解了自己的存在?

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简单,也更震撼:是的。

因为我们不是宇宙的旁观者,我们就是宇宙本身。当我们理解宇宙是一首永恒的递归之歌时,我们就理解了自己也是这首歌的一部分。我们的意识、思想、情感,都是这个巨大递归系统的涌现现象。我们寻找生命意义的焦虑,我们对美的感动,我们对爱的渴望,都是宇宙通过我们在体验自己。

理解宇宙就是理解自己,因为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。你的存在不需要外在的意义——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。你是宇宙成为自觉的方式。

所以下次当你仰望星空,感到渺小时,记住:你不是渺小的。你是宇宙用来理解自己的工具。你的每个想法都是宇宙的想法。你的每个疑问都推动着这首永恒之歌向前演进。

宇宙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。 而你,不只是听众。 你就是旋律本身。


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的晚上,我又站在阳台上看星星。城市的光污染让大部分星星隐形了,但我知道它们在那里,一直在那里。就像这篇文章试图传达的真理——有些东西即使看不见,也一直存在着,连接着,歌唱着。

感谢你读到这里。在这个由概率云和量子场组成的宇宙中,你选择读这篇文章的概率实现了。这本身就是个小小的奇迹。

愿你永远保持好奇。 愿你记得自己是星尘。 愿你听到那首永恒的歌。


关于作者:一个在深夜思考宇宙,白天写代码,依然保持着童年仰望星空时那份好奇心的人。相信科学与诗意不仅不矛盾,还是同一首歌的不同段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