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yboard shortcuts

Press or to navigate between chapters

Press S or / to search in the book

Press ? to show this help

Press Esc to hide this help

册 B-1|见之门:看见真相的四条法则

本文是对数学原典的大众化阐释

开篇:为什么我们常常“看错“?
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:

明明觉得自己看得很清楚,做了决定,事后却发现完全搞错了。不是因为你笨,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,而是因为你“看“的方式不对。

就像盲人摸象,每个人摸到的都是真的,但都不是全部。问题不在于“你看到的是假的“,而在于“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,却以为是全部“。

见之门,说的就是如何“正确地看“。


法则一|凡测必窗:承认你在用什么工具看世界

故事:三个人看同一家公司

三个朋友在讨论一家创业公司的前景。

  • 甲是投资人,看财报和增长曲线,结论是“潜力巨大“。
  • 乙是公司员工,看内部管理和团队氛围,结论是“一团乱麻“。
  • 丙是用户,看产品体验和客服响应,结论是“还凑合“。

谁对谁错?都对,也都不对。

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同一家公司的三个不同侧面。甲透过财报这扇窗,看到的是资本市场的预期;乙透过内部管理这扇窗,看到的是组织的真实状态;丙透过用户体验这扇窗,看到的是产品的实际价值。

这三个窗口,每一个都是真实的,但没有一个是完整的。

法则的核心:明确你的观察窗口

所以,第一条法则是:承认你在用什么工具看世界,这个工具能看到什么,看不到什么

  • 你看一个人,是通过社交媒体、还是通过面对面相处、还是通过他人转述?
  • 你看一个事件,是通过新闻报道、还是通过亲历现场、还是通过事后分析?
  • 你看一个问题,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、还是旁观者的角度、还是未来回望的角度?

每一种观察方式,都是一扇窗。窗外的风景是真的,但窗框限制了你的视野。

实践要点:换三个窗口再下结论

重要的决策,不要只用一扇窗看。至少要换三个角度:

  1. 换来源:不同人、不同媒介、不同立场的信息。
  2. 换时间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不同时间切片。
  3. 换群体:不同背景、不同受影响程度的人群。

如果三个窗口看到的大致一致,你的判断才比较可靠。如果三个窗口的结论完全矛盾,那说明事情比你想象的复杂,要更谨慎。


法则二|换单位不换事实:把话说清楚,别被术语蒙住

故事:三种汇报方式

老板问员工:“项目进展如何?”

  • 员工A说:“完成了60%的任务量。”
  • 员工B说:“花了80%的预算。”
  • 员工C说:“还剩30%的时间。”

三个人说的都是“事实“,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。A让人觉得还不错,B让人觉得有点超支,C让人觉得时间紧张。

但其实,他们可能在说同一个项目。只是用了不同的“单位“:任务量、预算、时间。

法则的核心:把衡量标准说清楚

所以,第二条法则是:不管你用什么单位、什么术语、什么行话,底层的事实不会变。把你的衡量标准说清楚,让别人也能理解

  • 你说“成功“,是指赚钱、影响力、还是团队成长?
  • 你说“风险“,是指概率小、损失大、还是不可控?
  • 你说“重要“,是指紧急、长期、还是影响面广?

同样的词,在不同人心中的“刻度“可能完全不同。如果不把刻度对齐,讨论就会陷入鸡同鸭讲。

实践要点:让别人用他的方式复述你的话

一个简单的测试:让对方用他自己的话,把你的意思说一遍。如果他理解的和你说的一致,那沟通就是成功的。如果完全跑偏,那说明你的表达有问题,或者你们的“刻度“没有对齐。

别怪别人听不懂,先检查自己说清楚了没有。


法则三|时间分辨率下界:想看得更清,就要花更多时间

故事:快判断和慢判断

你在面试一个候选人,有两种方式:

  1. 聊十分钟,看第一印象,快速决定。
  2. 聊三轮,每轮一小时,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,再做决定。

哪种更准确?当然是第二种。但代价也更高:三个小时,三轮协调,还要等更久。

这就是“时间—分辨率“的权衡:你想把事情看得更清楚,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

没有又快又准的魔法。

法则的核心:重要的事给足时间窗口

所以,第三条法则是:根据事情的重要性,分配相应的时间窗口

  • 重要且不紧急的事(比如战略规划、核心招聘、重大投资),给它足够的时间,慢慢看清。
  • 紧急但不太重要的事(比如日常协调、小问题修复),快速决策,接受一定的模糊性。
  • 既重要又紧急的事,要么是你的规划出了问题,要么就是意外。意外可以接受,但如果经常“救火“,说明你的时间管理有漏洞。

实践要点:给重要决策设最小等待期

对于关键决策,设一个“最小等待期“。比如:

  • 重要的人事决定,至少要三次接触,间隔一周。
  • 大额的投资,至少要两周的调研期,不能当天拍板。
  • 重大的战略转向,至少要一个月的讨论期,让团队充分理解和反馈。

如果有人逼你“现在就决定“,那要么是对方在制造压力,要么就是你被推到了一个被动的位置。无论哪种情况,都要警惕。


法则四|相位密度一致:说到要做到,资源要跟上

故事:口号与现实的距离

一个公司的老板,在年会上说:“今年我们的重点是产品创新!“台下掌声雷动。

但回到实际,你会发现:

  • 研发部门的预算被压缩了20%。
  • 产品经理的考核指标还是“按时交付“,不是“创新突破“。
  • 所有的奖金和晋升,还是给了销售部门。

那这个“产品创新“的口号,就是一句空话。

法则的核心:嘴上说的和资源配置要一致

所以,第四条法则是:看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真正重视什么,不是看他说什么,而是看他把时间、金钱、精力分配给了什么

这就是“相位—密度一致性“:

  • “相位“是方向,是你嘴上说的、心里想的。
  • “密度“是厚度,是你实际投入的资源。

两者必须一致,才叫言行合一。

实践要点:列出资源清单,检查是否匹配

如果你想检验自己或别人的“真心“,就列一个清单:

  • 我说“家庭最重要“,那我一周陪家人的时间有多少?
  • 我说“健康第一“,那我投入在运动和饮食上的时间和金钱有多少?
  • 我说“学习是终身的事“,那我每周用于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有多少?

如果你的资源分配和你的口号完全不匹配,那就是自欺欺人。

而在组织层面,如果管理者的口号和资源配置不一致,员工很快就会发现,然后用脚投票。


收尾:推开“见之门“

这四条法则,说的都是“如何正确地看“:

  1. 凡测必窗:承认你的工具有限,换三个窗口再下结论。
  2. 换单位不换事实:把你的衡量标准说清楚,对齐刻度再讨论。
  3. 时间分辨率下界:想看得更清楚,就给重要的事足够的时间。
  4. 相位密度一致:说到要做到,嘴上的方向和资源的厚度要匹配。

这些法则,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,而是最朴素的生活智慧。

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违反这些法则:只用一个角度看问题,然后坚信自己看到了全部;用不同的标准衡量自己和别人;想要快速决策但又抱怨结果不准确;嘴上说一套,身体却很诚实。

推开“见之门“,就是要承认:看见真相,需要方法。

而方法,就在这四条法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