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yboard shortcuts

Press or to navigate between chapters

Press S or / to search in the book

Press ? to show this help

Press Esc to hide this help

册 C-1|判断的标准卡:四个实用工具

本文是对数学原典的大众化阐释

开篇: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错判断?

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:

一个很聪明的人,面对复杂问题,侃侃而谈,逻辑清晰,结论明确。但事后证明,他完全错了。

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,而是因为他的判断缺少“标准卡“。

什么是标准卡?就像工厂的质检卡一样,是一套可以重复使用的判断标准。有了这些标准,你就不用每次都从头思考“这件事靠谱不靠谱“,而是对照标准,一项项检查。

这一册,给你四张最实用的标准卡。


标准卡一|三窗卡:从三个角度看问题

为什么一个角度不够?

想象你在买房。

  • 如果你只看房产中介的介绍,你会觉得“这房子完美“。
  • 如果你只听邻居的评价,你会觉得“这小区有很多问题“。
  • 如果你只看过去一年的价格走势,你可能错过更长期的趋势。

哪个是真相?都是,也都不是。因为每个角度都只是真相的一部分。

三窗卡的用法

在做重要判断之前,问自己三个问题:

  1. 换来源:这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?有没有其他来源的说法?如果来源之间有矛盾,矛盾在哪里?
  2. 换时间:这个现象是最近才出现的,还是长期存在的?如果拉长时间看,结论会不会改变?
  3. 换群体:不同的人群(受益者、受损者、旁观者)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?为什么会有差异?

如果三个角度看到的大致一致,那你的判断比较可靠。如果矛盾很大,说明这事比你想的复杂,要更谨慎。

实例:评估一个投资机会

  • 来源窗口:项目方说的、投资人说的、用户说的,分别是什么?
  • 时间窗口:这个行业过去三年的趋势、最近三个月的动态、未来三年的预期,分别如何?
  • 群体窗口:早期用户、竞争对手、行业专家,分别怎么看?

三个窗口都看完,你才能拼出相对完整的图景。


标准卡二|三修卡:检查结构性错误

大多数错误是结构性的

你犯的错误,80%不是因为你笨,而是因为你掉进了三个结构性陷阱:

  1. 混叠:把不同来源、不同时间、不同性质的信息混在一起。
  2. 修正不足:用过于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,漏掉了关键修正。
  3. 尾部忽略:只看平均情况,忽略了极端情况的影响。

这三个陷阱,占了日常决策错误的绝大部分。

三修卡的用法

在做重要决策之前,检查三个问题:

  1. 混叠检查:我有没有把不同来源的信息混为一谈?比如,把“别人转述的“和“我亲眼看到的“等同处理?把“三年前的数据“和“上周的数据“混在一起分析?

  2. 修正检查:我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粗糙?比如,用简单平均代替加权平均?用线性模型拟合明显非线性的现象?忽略了重要的调节变量?

  3. 尾部检查:我有没有考虑极端情况?比如,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,我能承受吗?如果最好的情况发生,我准备好了吗?

实例:制定团队计划

  • 混叠检查:我在估算时间时,有没有把“顺利情况下的时间“和“平均时间“混淆?
  • 修正检查:我有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能力差异、协作成本、意外延误?
  • 尾部检查:如果关键成员突然离职,计划能不能继续?如果进度比预期快一倍,我能否承接?

通过三修,你可以大幅降低“拍脑袋决策“的风险。


标准卡三|镜断卡:检验公平性

什么是真正的公平?

有个最简单的检验方法:如果我和对方换一下位置,我还能接受这个规则吗?

如果答案是“能“,那这个规则就是公平的。如果答案是“不能“,那就有问题。

这就是“镜断卡“:能在镜子里互换而不失真的,才叫公正。

镜断卡的用法

在制定规则、分配资源、做评价时,问自己:

  1. 角色互换:如果我是对方,我会怎么看这个规则?
  2. 群体互换:如果两个群体的位置互换,规则是否依然成立?
  3. 时间互换:如果这个规则应用到我自己身上,我会怎么想?

实例:设计考核制度

假设你是老板,要设计员工的考核制度。

  • 角色互换:如果我是员工,这套考核制度我能接受吗?标准清晰吗?有没有“暗箱操作“的空间?
  • 群体互换:不同部门(销售、技术、行政)的员工,在这套制度下,是否都有合理的上升通道?
  • 时间互换:如果未来有一天,我也要接受这套考核,我还会这样设计吗?

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“是“,那这套制度就比较公平。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是“不“,就要重新审视。


标准卡四|闭环卡:五分钟行动法

为什么很多计划都是“纸上谈兵“?

因为大多数计划,只有“目标“和“理想状态“,没有“最小可执行单元“。

什么是最小可执行单元?就是:不需要额外决策,五分钟内可以完成的具体动作

闭环卡的用法

把任何计划,拆解成“五分钟动作“。

比如,你想“提升英语水平“,这不是一个可执行的动作,因为太抽象了。

把它拆解成:

  • 今天五分钟:背十个单词。
  • 明天五分钟:听一段英文播客,记下听不懂的三个词。
  • 后天五分钟:用这三个词造句,发给语伴批改。

每一个动作,都具体、可衡量、五分钟内可完成。

实例:启动一个新项目

不要说“我要做一个APP“,而是:

  • 第一个五分钟:写下这个APP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。
  • 第二个五分钟:画出最简单的界面草图。
  • 第三个五分钟:找一个朋友,描述这个想法,记录他的第一反应。

每完成一个五分钟动作,你就前进了一步。一百个五分钟,就是一个项目的雏形。

为什么是五分钟?

因为五分钟足够短,你随时可以启动,不需要“等一个完整的时间段“。

同时,五分钟又足够长,可以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小任务。

更重要的是,完成一个五分钟动作后,你会获得即时反馈,这种反馈会推动你继续下一个五分钟。


收尾:把标准卡放进工具箱

这四张标准卡,是你做判断时的“质检工具“:

  1. 三窗卡:换来源、换时间、换群体,从三个角度看问题。
  2. 三修卡:检查混叠、修正不足、尾部忽略,避免结构性错误。
  3. 镜断卡:角色互换、群体互换、时间互换,检验公平性。
  4. 闭环卡:拆解成五分钟动作,让计划真正可执行。

这些标准卡,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,而是最朴素的实践工具。

把它们打印出来,贴在你的办公桌上,每次做重要决策之前,对照检查一遍。

你会发现,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,其实都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标准卡来理清思路。

而那些真正复杂的问题,也会在这些标准卡的帮助下,变得更清晰、更可控。